‧王建民又受傷了。如果他再也無法打球,他還有價值嗎?
‧女生年過三十、過四十、過五十…一直單身未婚,她還有價值嗎?
‧結了婚,生不出小(男)孩,這樣的太太有價值嗎?
‧禿頭,肥胖,收入差,這樣的男人有價值嗎?
‧躺在病床意識昏迷,全身插管維持生理運作,這樣的生命還有價值嗎?
為什麼這些問題聽起來那麼尖銳、那麼黑暗?讓人不舒服、難堪、憤怒?
因為「價值」兩個字是最徹底的羞辱,最終極的否定。
為了方便,人類把一切東西數量化:學習能力(成績)、工作能力(薪水)、生命(年齡)、健康(體重)、感情(金錢和時間)、慈善(捐款)……很快的,這些權宜之計反過來主宰我們的生活,我們追著數字跑,忘了數字背後的意義,所以越跑越迷失,數字和意義越來越遠,外在的我和內在的我也越來越疏離,「不知為何而戰」。
如果我們能掌控數字,那也就罷了,維持和平的假象不也很好?但事實是,我們能掌控的數字很有限,因為世間一切因緣條件每一秒都在變化,我們無法完全控制那些變化。我們無法掌控數字,反過來卻被數字掌控,成為數字的僕人,因而陷入極深的悲哀。同時,我們也用數字掌控他人,割裂他的身體和心靈,訓練他製造數字,忽視他的快樂和恐懼。
數字沒有罪。數字是人類發明的偉大工具。攻擊數字、摧毀數字沒必要,也沒有用。有效的做法是,把意義放在前面,數字放在後面,它們可以黏在一起,但意義永遠是我們在乎的重點、首要、根本。舉例來說,減肥五公斤,背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是想要健康?美貌?自信?插管多撐一個月,到底是為了什麼?害怕死亡?擔心親戚責怪?還是捨不得放手?
企業追求的不是更高的獲利,是培養素質更高的人才,製造更好的產品,創造更吸引人的工作環境。政治人物追求的不是選票和民調,是互利的經濟政策、正義公平的社會、和平尊嚴的國際交流。追求數字很簡單,但終究導致迷失和毀滅;追問意義有點難,但能保有數字的方便,同時創造腳踏實地的幸福。
共產主義之所以具有理想性格,正因為看見勞動者在數字中「異化」,失去了人性的尊嚴和完整,因此吸引著有良知、熱情和願景的參與者投入改革。然而,意義的追尋很快失焦,改革的力量轉化為毀滅數字(私有財產),扭曲了人性,製造新的異化,帶來無數災難。
信用卡廣告將「有價消費」和「無價時刻」並列,是令人欣賞的創意,不過有個微妙的心理陷阱是,有價消費總是出現在先,無價時刻最後才到來。仔細想想,陪伴孩子、見證愛情、自我成長、追逐夢想…,豈只有透過花錢才能到達?如果把意義擺在最前面,那麼想當然有許多不同方式可以體驗無價時刻,不需要動用到信用卡。順序很重要,真實的快樂永遠要把意義放在前面,數字再跟上來。數字不一定放後面,不必落後,也不被貶低,只需要「跟上來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